close
4月28日,《每日新報》·葫蘆廬中小學生校外研學活動基地迎來瞭天津市文昌宮民族小學的百名師生,孩子們的這場集體旅行並非普通的春遊踏青,而是以傳承非物質遺產文化為核心、走出校園豐富知識的研學旅行。學生們不僅豐富瞭課餘生活,在旅行中將課堂內的知識向外延伸,瞭解非物質遺產文化的歷史和發展,還進行瞭一場別開生面的農耕文化競賽,更親身體驗瞭非遺文化傳統技藝,學習成為一名小小非遺傳承人。
體驗與責任在自然教育實踐基地融合
一走進中國葫蘆博物館,館內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數量龐大的葫蘆讓參觀的學生們既驚訝又好奇,許多他們從未見過的葫蘆種植技法、烙畫工藝和奇妙用途讓他們對葫蘆產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兩位非遺傳承人深入淺出的耐心講解下,孩子們不僅瞭解瞭葫蘆的生長、培育、發展、衍生和制作工藝,更學習瞭范制葫蘆、烙畫葫蘆、彩繪葫蘆等多種多樣的非遺知識和傳統技藝。
作為一所有百年歷史的民族老校,天津市文昌宮民族小學對於學生有全方位的培養目標,充滿愛心、彬彬有禮、思維活躍、知識紮實、眼界開闊是學校和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期望。在活動中陶校長向記者介紹,秉承著“勤樸”二字的校訓理念,文昌宮民族小學的學生對於“勤是做事之基,樸是為人之本”都有著深入的理解,學校作為授予學生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引導學生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橋梁,始終堅持“為每一個生命的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組織學生參與這樣的研學旅行活動,在這裡正式建立學生自然教育實踐基地,未來孩子們不僅可以在這裡體驗種植、培育、采摘的樂趣,還能夠在這裡學習自然知識,體驗非遺文化技藝。
放飛夢想在研學旅行中遇見成長
磨豆漿、剝玉米、放風箏、烙葫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們在大自然中度過瞭完整充實的一天,邊走邊學的旅行不僅豐富瞭學生的課餘生活,更讓他們愈發熱愛大自然,熱愛傳統文化,將傳承、責任的種子深埋在心底。
在這一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不止做到瞭"有備而來、有序參與、有禮在其中",更是"有得而歸",當他們拿著親手烙燙的葫蘆,帶著團隊協作贏得的玉米面兒,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勞動所得。田野間飄蕩著學生們快樂的歌聲"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靈人傑,效師長;初學根本,實且強;精神騰躍……"李叔同所寫《文昌校歌》響徹在葫蘆廬實踐基地的上空,激勵著孩子們不斷前進。歌聲、笑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愛心、信心、責任心,心心相連。本版撰文新報記者劉睎旻王禹妍
聲音
“累並快樂著,我學會瞭烙畫葫蘆”
——天津市文昌宮民族小學學生代表
一來到這裡,我就看到瞭許多葫蘆,既精美又漂亮,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一項就是烙畫葫蘆。老師講解烙畫步驟時,我就在心裡計劃著要畫一個以愛為主題的葫蘆送給奶奶,在拿烙畫筆制作的過程中,我始終遵守著老師講解的註意事項,全程小心謹慎地在小小的葫蘆面上作畫,和以往在紙面上畫畫的感受確實完全不同。雖然這一整天的活動很充實很累,但是真的既開心又興奮,既學到瞭很多葫蘆知識,又親手制作瞭送給奶奶的一份禮物。
“開闊眼界,體會文化,老師們的收獲不比孩子少”
——天津市文昌宮民族小學教師代表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傳承是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孩子們對於每一個環節的體驗活動,都表現出瞭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這是他們在學校裡、課堂上都從沒體驗過的。參觀中國葫蘆博物王智明 博客館給孩子們帶來的震撼,開闊瞭大傢的眼界,而這樣的研學旅行活動恰恰與我們學校的文化歷史有著深層的銜接。這些體驗項目,有的考驗瞭孩子們的團隊意識,有的提高瞭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有的增長瞭孩子們的文化知識……讓大傢在瞭解農耕文化的同時,感受到親自動手的樂趣。
版權說明: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所屬10報2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保護。天津日報報業集團獨傢授權天津網為唯一數字化出口,所有關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及其子報子刊內容產品的數字化應用,包括但不限於稿件簽約、網絡發佈、轉稿等業務,均需與津報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天津網)商談。與本網有互換稿件協議的網站,在轉載數字報紙稿件時請註明“來源—天津網—XXX報”和作者姓名。未與本網有協議的網站,謝絕轉稿,違者必究。
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法律事務部2010-1-12
王智明
博客 王智明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